關於靈性

靈性是關注人類精神或靈魂而不是物質或塵世事物的品質。靈性是指一種超越宗教的信念,人們可以透過實踐來達到更高的存在。它使人相信人類不只是他們的存在,生命還有比塵世事物更多的東西。它也涉及對死後存在的連續性的信念。靈性的意義因人而異,它以個人感覺舒適的方式表達。例如,有些人在教堂或宗教寺廟中感受到精神上的聯繫,而有些人可能在冥想時感受到。

根據2014年的一項研究,靈性包括尋找與神聖或重要事物相關的意義、目的和希望(可能具有世俗、宗教、哲學、人文主義或個人維度)的所有嘗試。它可能涉及影響一個人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的實踐、信念、承諾、哲學和價值觀。

 



理解靈性

靈性是一個被廣泛接受、比大多數人所能理解的更廣泛的概念。每個人的靈性旅程都是不同的,有些人將其描述為個體試圖理解自己存在的目的。這是一個理解痛苦是人類經驗的一部分的過程。它通常與意識到當下時刻有關。

靈性是透過冥想、瑜伽或社區服務等不同的練習來實現的。每個人都以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自我意識。 2012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練習它與內在意識和幸福感有關。愛自己和自我意識也是變得更靈性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可以幫助增加希望、自我同情和感激之情。

靈性不同於宗教。大多數治療師在評估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況時,不願意考慮精神和宗教歷史。然而,研究表明,納入精神史可以加速療癒過程,因為它有助於理解個人的思考模式。 2009年的一項研究表明,患有嚴重心理問題的人更有可能成為有靈性的人。 2013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高層次的靈性與增強同情心、自尊和改善人際關係呈正相關。
 


靈性的跡象

體驗與更高自我的連結是一個過程,尋求更高的力量可以增加你的精神振動並引發正面的情緒。一些跡像如下:

活在當下;
獨處時感到平靜;
感受到同情和積極;
避免消極的人和行為;
有強烈的自我價值感;
感覺與你的靈魂相連;
感覺你的意識正在更新;
提出有關生與死的問題;
尋找生命的意義和目標;
當事情充滿挑戰時保持希望;
具有更高層次的同理心和直覺;
透過冥想或其他正念練習感到平靜;
相信生命是神聖的,應該被擁抱與珍惜;




大腦和精神體驗
 

頂葉的注意力、意圖和優先級
神經科學年度回顧
33:1-21(該卷出版日期2010年7月21日)

神經科學年度回顧指出大腦中的頂葉皮質參與意識和注意力處理,它也負責引導注意力、調節行為和表達語言。對一個人的生活有重大影響的精神體驗都是在大腦的這一部分中感知的。它提高一個人的自我意識並有助於自我發展。

當人們練習達到這種更高的意識狀態時,額葉的活動就會減少。這表明語音是從正常語音中心以外的其他空間產生的,它也取決於人們所遵循的實踐類型。當一個人進行需要持續專注於某件事(例如祈禱或訟咒)的練習時,額葉往往會被啟動。 2010年的一項研究表明,這些做法可以減少焦慮、憂鬱和壓力,它還可以提高記憶力和注意力。

 



 

科學、宗教與靈性

科學和靈性在一個關鍵方面有所不同。科學注重數據和事實,而靈性則注重擁抱未知,它涉及自我超越的情感。這些情緒可以包括感激、同情、靈感、欽佩、驚訝、接受、提升或愛。超然的情感有助於促進改善聯繫和建立聯繫的行為。因此,有些人與他人聯繫良好,因為他們與更高層次的靈性聯繫在一起。

為了理解生命的基礎,必須將化學與意識連結起來。科學和靈性都尋求同一問題的答案。然而,問題的風格不同。例如,靈性問生命的真正意義和目的是什麼,而科學則問宇宙是如何被創造的。科學想要證明上帝存在於我們之外,而靈性人士則想要證明上帝存在於我們之內。

宗教和靈性是同一枚硬幣的兩個面向。這兩個面向都試圖理解生命的意義和目的。基礎可能相似,但實踐不同。宗教可以被定義為一種有組織的信仰體系,它促進了與超然事物的接近並促進了社區內的理解關係。靈性完全取決於個人及其信念。

眾所周知,宗教和靈性對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好處。 1998年的一項研究指出,宗教或精神態度已經使人們能夠應對各種疾病或壓力情況。 2012年的另一項研究發現,宗教和靈性的重要性可能對憂鬱症復發有保護作用,特別是對於高風險族群。
 



靈性與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包括兩個面向。一是不存在精神疾病,二是具有對社區生活有有效貢獻的品格。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要素包括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接受不確定性、敢於冒險或平靜地接受無法改變的事物。

靈性可以顯著影響一個人的決策過程。這是一個鼓勵人們過充實的生活並與自己和他人建立更好的關係的過程。研究表明,它可以幫助減輕壓力、焦慮或憂鬱,因為它會帶來平靜的感覺。練習它的一些正面影響包括:

有更高的目標感和平與感
具有更強的自尊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能夠為了最大的利益而調節自己的情緒 
確保更快地從疾病中康復
與自己和他人保持良好的關係 
減少焦慮和壓力
它有助於建立希望感並使人感到積極 

2008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缺乏它會干擾人際關係,並可能導致精神障礙的發生。因此,改善精神健康對於過著舒適、滿足的生活至關重要。 2001年的一項研究發現,與有心理健康問題的患者討論精神問題和宗教體驗可以加強治療關係並加速康復過程。
 

 


如何變得更有靈性
 

研究顯示練習它與身心健康直接相關。這些包括改善睡眠、降低血壓、減少焦慮和壓力以及個人的整體健康。使人變得更加精神化的一些方法包括:

1. 每天花一部分時間從事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可以幫助你感受到與他人的連結更加緊密。當你為社區服務時,你會感受到更大的歸屬感。社區服務的程度因人而異,伸出援手、對別人微笑或在別人情緒低落時擁抱他們也可以在你的靈性之旅中發揮作用。根據2017年的一項研究,志願服務可以使”心理健康提高8.54%,身體健康提高 9.08%,生活滿意度提高 7.35%,社會幸福感提高 11.11%,抑鬱症降低 4.30%”。

2. 閱讀心靈書籍
從那些已經獲得更高精神感的人的頭腦中獲取知識和智慧是這個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遵循他們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幫助你了解你的存在。閱讀有關靈性的書籍是一種被廣泛接受的方法,可以理解靈性提升的過程

3. 練習正念
練習正念是變得更靈性的好方法。正念可以定義為一種意識到當下時刻的心態。練習正念的一些方法包括:

冥想
瑜珈
寫日記
深呼吸練習

4. 花一些時間獨處
獨處和認識自己是靈性之旅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不習慣與自己自在地獨處,你就無法將你的思想與你的更高存在聯繫起來。花點時間欣賞和享受生活所提供的小事。

5、感恩
感謝你所領受的祝福是提高靈性意識的好方法。寫感恩日記有助於對生活抱持積極的態度並反思當天發生的事情。



靈性之路

我們對理解生命意義和目的的好奇心是一個終生的過程。要達到更高的意識和覺知需要努力、奉獻、時間和練習,這是全人類都傾向於擁抱的人類自然本能。

 



靈性一覽

1.  靈性是指一種不同與宗教且超越宗教的信仰,人們可以透過實踐來達到更高的存在並找到生命的意義和目的。

2. 每個人的心靈旅程都是不同的。

3. 靈性可以顯著影響一個人的決策過程。

4. 科學和靈性在一個關鍵方面有所不同。科學注重數據和事實,而靈性則注重擁抱未知。

5. 愛自己和自我意識也是變得更靈性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各項研究報告參考:

1 Büssing, A., Baumann, K., Hvidt, N. C., Koenig, H. G., Puchalski, C. M., & Swinton, J. (2014). Spirituality and health.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 eCAM, 2014, 682817.  

2 Koenig H. G. (2012). Religion, spirituality, and health: the research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ISRN psychiatry, 2012, 278730.

3 Puchalski C. M. (2001). The role of spirituality in health care. Proceedings (Baylor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14(4), 352–357.

4 Sharma, P., Charak, R., & Sharma, V. (2009).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spirituality and mental health. In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medicine, 31(1), 16–23.

5 Behere, P. B., Das, A., Yadav, R., & Behere, A. P. (2013). Religion and mental health. In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55(Suppl 2), S187–S194. (Retraction published Indian J Psychiatry. 2019 Jan;61(Suppl 3):S632) 

6 Bisley, J. W., & Goldberg, M. E. (2010). Attention, intention, and priority in the parietal lobe. 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 33, 1–21.  

7 Hofmann, S. G., Sawyer, A. T., Witt, A. A., & Oh, D. (2010). The effect of mindfulness-based therapy o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 meta-analytic review.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78(2), 169–183.  

8 Koenig H. G. (1998). Religious attitudes and practices of hospitalized medically ill older adul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13(4), 213–224.

9 Miller, L., Wickramaratne, P., Gameroff, M. J., Sage, M., Tenke, C. E., & Weissman, M. M. (2012). Religiosity and major depression in adults at high risk: a ten-year prospective stud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9(1), 89–94.

10 Woodyard C. (2011). Exploring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yoga and its ability to increase quality of lif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yoga, 4(2), 49–54.

11 Verghese A. (2008). Spirituality and mental health. In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50(4), 233–237.

12 King, M., Speck, P., & Thomas, A. (2001). The royal free interview for spiritual and religious beliefs: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elf-report version. Psychological medicine, 31(6), 1015–1023.  

13 Verghese A. (2008). Spirituality and mental health. In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50(4), 233–237.  

14 Yeung, J., Zhang, Z., & Kim, T. Y. (2017). Volunteering and health benefits in general adults: cumulative effects and forms. BMC public health, 18(1), 8.

15 Buttle H. (2015). Measuring a Journey without Goal: Meditation, Spirituality, and Physiology.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5, 891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