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張距離我們約8,000光年的年輕行星狀星雲 MyCn18的影像,由美國太空總署哈伯太空望遠鏡上的廣角行星相機2號(WFPC2)拍攝。這張哈伯圖像揭示了MyCn18的真實形狀:一個沙漏狀,其壁上佈滿了複雜的”蝕刻”圖案。這張照片由三張分別在電離氮(紅色)、氫(綠色)和雙電離氧(藍色)光下拍攝的影像合成。MyCn18看起來像是一對較大的外環和一個較小的中心環,但無法看到精細的細節,該星雲在赤道附近比兩極附近密度更大。星雲中心呈現為一個明亮的橢圓環,乍一看可能會被誤認為是赤道附近的緻密區域,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它是一個土豆狀的結構,其對稱軸與較大的沙漏形星雲截然不同。

Image Credit: NASA, ESA, Raghvendra Sahai
and John Trauger (JPL), the WFPC2 science team
哈伯望遠鏡還揭示了 MyCn18 的其他一些全新且出乎意料的特徵。例如,中心區域有一對相交的橢圓環,看起來像是一個較小沙漏的邊緣。沙漏壁上還有複雜的蝕刻圖案。這些弧形蝕刻可能是恆星年輕時拋射出的離散殼層的殘留物,也可能是流動不穩定性,也可能是一束窄物質撞擊沙漏壁的結果。一顆未觀測到的伴星及其伴隨的引力效應很可能是解釋 MyCn18 結構所必需的。

超新星遺跡(SN1006)
Image Credit: NASA, ESA,and the Hubble Heritage Team
Acknowledgment: W. Blair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一條纖細的氣體帶奇異地漂浮在我們的銀河系中。這張由哈伯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影像,是一千多年前一次恆星爆炸造成的超新星遺跡的極薄剖面。西元1006年5月1日左右,從非洲到歐洲再到遠東的觀測者目睹並記錄了如今被稱爲SN1006的超新星爆發發出的光芒。這是一場巨大的超新星爆炸,由一顆距離我們近7000光年的白矮星在最後時刻爆發而引起。這顆超新星可能是人類有史以來觀測到的最亮的恆星,它超越了金星,成爲夜空中最亮的天體,僅次於月亮。它甚至在白天也能看到,持續數週,並且在消失之前至少兩年半的時間裡肉眼都可以看到它。